查看原文
其他

禅修入定详细过程 \ 秘诀

请​点击关注👉 道炁开脉轮 2023-08-24

关注 萨度 

学识空有可互生,

思虑心田消昔因。

践行善护共同体,

悟道净炁心明。

(生命·健康·命运)共 同 体


禅修入定详细过程揭秘

1、要离五盖——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。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,不管修哪一种禅定,都要进入初禅、二禅、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。要入定,就要具备一些因缘,就是当时要离“五盖”。所谓“五盖”是:昏沉、掉悔、嗔、疑,还有贪欲。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,如果修法正确,都有机会入定。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,就很难入定。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,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,也会影响我们入定。

 

初禅的觉受——要入定,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。就是说,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,修法又很正确,那么,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“轻安”的现象。即全身非常舒服,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。初学禅定的人,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: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,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,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;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,或身体浮起来。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,这种现象过后,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,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。在禅定里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,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。

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,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。另外,当他入定的时候,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、非常舒适的,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。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,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。根据经典说,入“初禅”会生起觉、观、喜、乐、定五件事,称为“初禅五支”,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,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,以免分心。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、呼吸变微细了、身体非常舒服了,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。另外,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,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,会觉得忽然脚酸、麻、痛了;但是,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。为什么呢?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,所以,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,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,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。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。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、痛,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!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。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,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,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,他就会说小心着魔。其实“四禅八定”,不是佛教专有的,外道也会的。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,就怕会修出问题呢?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。

 

入定不是等待机会——刚才说,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,心念的变化,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。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。所以,都是先安坐,然后继续坐、坐、坐,时间久了,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。到底什么时候入、怎么入,他不知道。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,总之,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。其实坐久久而入定,就是不懂如何入定,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?也不知自己怎么入。

 

懂得怎么修定的人,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。不懂修定的人,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,就那样在那里傻等。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。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?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,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,然后就等、等、等时间到了,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,就如此入定了。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,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,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,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。为什么他不懂呢?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,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,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,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:哎呀,我又在定里面了。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,所以,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。

 

2、入定最重要三事:心细、息细、乐受——在这次的禅定学习里,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。其实,过程很简单。为什么说很简单呢?因为在禅定里面,有快乐的感受,呼吸很细,心念也很微细。就凭这三件事情,我们可以这样说:当你入定时,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、心念从粗变细、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。就是说,入定的过程中,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,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。

 

如何观察出入定时的三事变化——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?当你静坐时,一旦觉得呼吸很细,没有杂念,心念很平静,全身有乐受出现时,你不要留恋在里面,要快点退出来。为什么要如此呢?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,心念变细,呼吸变细的时候,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。你会发现,心念变粗,呼吸变粗,快乐的感受在退。当乐受完全退时,你就快点再度集中,先想我要再度入定,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。如此,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。也就是说,你刚刚从初禅下来,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。你再度集中的当时,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,呼吸变细,心念变细,还有乐受又出现了。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,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。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,呼吸怎么从粗变细,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。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,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?时机(火候)就是当呼吸很细,没有杂念,心念很平静,全身有乐受时。

 

每次一静坐,你就要想:啊,我现在就要入定了!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。你必须坐一段时间,坐到乐受快出来了、没有杂念了、心念微细了、呼吸微细了,这时候快点退出来。一退出来了你就想:啊,我现在就要入定了!这时你一定办得到。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:心念、呼吸和乐受。

 

重复练习出入定过程——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:心念、呼吸和乐受,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。必须重复训练,上去,下来。再上去,再下来,做越多次越好。以后,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。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,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,一直呆,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,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。所以,任何人初入禅定,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。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,然后,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。一直重复做,做到你很熟练了,很清楚如何入定后,才来加强定力,所谓“加强定力”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。在练习加强定力时,要在定里多久呢?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,五分钟就好了。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,但是不要下座,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。为什么呢?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,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。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,呼吸更细,心念更细,也更快乐,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。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,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,要出入定六次,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,而且懂得出懂得进。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,很有把握了,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。十五分钟有把握了,你就去坐一小时。就这样地加强定力。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,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。这就是所谓“入定的技巧”。


 

3、解除入定的障碍——刚才说修禅定有一些障碍。一个是“五盖”的烦恼,另外是身体的某些障碍。

 

气脉阻塞:造成身上的疼痛——关于身体的障碍,一个在胸前,一个在后背。在静坐的时候,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。就是说,当你精神专注在你所观的境时,你必然会全身放松。身体一放松,你身体的气就会运转起来。气功师会说是在练气功。其实不是,我们在专注修定。但是因为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境里面,对身体不理会,你的身体就会放松,身上的气就会运转起来。当它运转的时候,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气脉阻塞,气运转到那里就会疼痛。于是禅定就修不好。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,一般呼吸或心理的问题会造成前胸阻塞。忧郁、劳心、嗔心等就会感觉胸口闷。还有一个就是胃的部位,有些人胃寒,他坐到一定时候就会打嗝。

 

当你静坐到身上气感发动时候,若身上有疼痛,而不是酸痛,表示你静坐坐的好。为何说好?原因是身上有病痛,你平时不知道,你静坐的时候,气要打通病灶而痛。你要去处理病痛,如果你不去处理,气就会干扰你。如果你不去处理它而每天坚持坐,慢慢的也会自动打通,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。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,都要将它处理掉,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老师教错,或者是修错。过去在静坐时若受到惊吓,以后每次静坐就会胸前痛,你要找医生或者气功师帮你调理,以免继续干扰静坐。要记得,在静坐的时若受惊吓,不要立刻就睁眼动身。应该静下来,吞口水或者将气引到丹田,过后找人处理。

 

背后有几个部位,就是会阴、命门、肺腧、大椎、玉枕等。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,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。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,会导致腿冷麻。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,就会冷疼。感冒的时候,大椎往往会冷痛阻塞。如果是大椎阻塞,你静坐的时候,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,但颈项以上凉凉的,这是气不能上来的缘故。如果是脑后的玉枕阻塞,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,头重重的。这也是气不通、阻塞。有这种现象,你一定要去处理它。处理不了,只要长久地坐,虽然被困扰一个时期,最终它也会通。

 

当气自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而痛,说明你静坐有进步,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,不明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。

 

头上留气:久了造成头痛——大多数人静坐几天后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痛胀,这是静坐时不小心造成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静坐时气会升到头上,很多人没有觉察有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,一次留一点点,用功几天后,就会疼痛。情况严重时,嘴唇裂,舌头生疮,睡不着,虚火上升。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造成虚火病气。好多出家人都遇到这方面的问题,自己被气干扰成病,对修炼时的气无知而修成“虚火外道”,却骂气功是外道。所以,每次静坐之后,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,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,可以用任何方法处理,处理气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,外道有好办法也可以采用。不然的话,最好循古人的规矩,静坐完了之后,先搓热手掌,以爪梳头、以掌洗脸、以指按摩身体手脚。按摩的时候要注意,不要立刻睁开眼睛。按摩完了之后,才能睁开眼睛。

 

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。另外有些人,静坐完了就去睡觉,这是要不得的。这样容易造成头疼。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懂得处理,你就不会被气干扰。不然,你静坐到最后,你会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。

 

静坐到了一定时候,敏感的人都会发现有气在运转,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太阳穴会发涨。这是为什么呢?原来我们修心养性会产生“清净的气”,贪嗔淫欲会产生“污浊的气”,清净的气向头上升,越清净的气升得越高。污浊的气往下降,越污浊的气降的越低,最高到头顶百会穴,最低到小腹下的会阴穴。所以当心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时候,你身上清净的气就会升到眉毛的这个水平。是一个水平,不是眉心一点。在二禅的时候,会有一股清净的气升到发际这一带,就是头发和额头之间。在三禅的时候,会有一股清净的气在百会里。如果你到四禅,那股气就会在头顶外面了。细心的修禅定者都会发觉这种现象,就是静坐后这几个部位会有气。因为不了解这种现象,所以不晓得处理这些气,造成有些人会有不同部位的头疼。

 

回归平时状态:下座前要按摩头和身体——你每次静坐完了,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。有些人很敏感,他会知道,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。不敏感的人静坐之后,要好好的按摩,以避免气留在头上。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,就要做一些观想,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。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。向胸前中间拉,拉到丹田,重复做这个动作。如果还是不行的话,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气,用空心掌拍打。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,要将它甩掉。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,要进禅定是不难的。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,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,总是不能入定,没有乐受。为什么呢?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,造成心无力集中,于是没办法入定。因为禅定是很强的心力集中,如果心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,就没办法入定。也就是说你的心力无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,所以,身体比较虚弱的人,静坐前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。

 

4、静坐的气场——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,他到某个地方很容易就心静下来了。总觉得到这个地方静坐很快就入定了。其实是那个地方的气场很好,对他有帮助。虽然外在的气场对修行有帮助,但是,靠外在的气场,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气场,就是长期静坐后,你也会形成本身的气场。至于气虚的人,要吃一些补气的药来加强,他的静坐才会进步;身体健康的人就少吃补为妙。

 

你静坐的场所不要整天换来换去,如果你在家里,最好每天在同一个座位坐,你会在此座位上形成一个气场。以后你再回到同一个座位,就很快能够定下来,这是环境的影响。还有,你周围的同学坐得好的,靠近他你会沾光。就是说,他的气场对你有帮助,而你的气场对他会有干扰。如果他的气场很强,你对他的干扰就会很微小,没什么影响。如果他本身的气场不是很强的话,你的气干扰了他,敏感的人就会心烦了。有病者的气场,会干扰身边的同修者,所以,当你觉得坐在这个位置非常不舒服,可能换个位子就好了。

 

5、修定时间的长短——修禅定一座要坐多久?不一定非要坚持坐完一枝香,为什么呢?如果你没有昏沉、掉举、散乱,你就必须坚持。如果你有很严重的昏沉、掉举、散乱,那么,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时间。如果开始十五分钟坐得很好,过后昏沉、掉举、散乱,每次都如此,我劝你不要坚持。应该怎么做呢?就是坐、走交叉修。因为静坐开始的五分钟你坐得很好,十五分钟以后的效率就差了。那么,你就坐十分钟,经行十五分钟,然后再坐十五分钟,再经行十五分钟。如果你这样修,也就是说四个十五分钟里,你都能“正念”清楚的,那样修行就很有效果。如果说,你坐了十五分钟之后,因为精神不好,心无法集中地坚持到一小时,那是浪费时间。不要听人家说,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,不见得啊!每个人都不一样,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,睡眠不足,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劳,那么,我劝你快去睡觉。如果不是烦恼而是精神疲劳,睡饱了再来坐效果会更好。

 

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?不一定!如果你要深入禅定,就必须坐得越久越好。如果不是,千万不要坐得太久。为什么?禅定坐久了,会贪。贪什么呢?就是他每次一进去就不想出来。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来,这就是贪。因此,修禅定时,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规定出定的时间。假如你要进初禅,你就自我规定:现在我要入一小时的初禅。这样,你入定后坚持一小时之内,不要上更高的定,也不要下。如果我现在要在入初禅十五分钟,那么十五分钟后一定要出来。

 

6、修禅定有三种自在:就是“入定自在、出定自在、在定自在”——什么叫“入定自在”?“入定自在”就是任何时候我想入哪个定,就能够入哪个定,这叫“入定自在”。比如我要进初禅,就一口气之间进初禅。我要进三禅就一口气之间进三禅,这叫“入定自在”。如何是“在定不自在”呢?如果我要留在初禅,心念老是要溜上二、三禅,结果自动到了三禅,这是你的初禅“在定不自在”。什么叫“在定自在”呢?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钟,我进去出来,就是二十分钟,这叫“在定自在”。如果我说进去二十分钟,一小时了才出来,就是贪着禅定。明白了吗?就是说,你入定前,要定下我现在要入定多久,然后到那个时间出来就不是贪。如果你要二十分钟,结果是一小时才出定,就是贪。明白吗?也就是说你不自在。

“出定自在”就是坐禅的人想出定,一想出来就出来了。身心就恢复到入定之前的状况。不要以为一睁开眼睛出定,就能身心恢复常态。如果你出定后会觉得头发涨,被气锁住,很不舒服,这是出定还不够自在。所以,修定有所谓的“出、入定自在”和“在定自在”。当你们熟悉了各种禅定之后,你每次入定之前,最好给自己预设一个时间。

 

7、禅定差别:近行定安止定的差别——刚才说道,禅定有一、二、三、四禅,我用登楼比喻,一、二、三、四禅就是“心集中的能量高低”。犹如你上一幢楼,上一楼、二楼、三楼、四楼,表示说一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,也就是“心的能量”。当你的心念达到入禅定之前的集中力,称为“未到地”,或叫做“近行定”,有初禅的“近行定”、二禅“近行定”。“近行定”是什么意思呢?“近行定”好象你上楼梯到某一层,因为还未进房间,你可以继续往上爬,也可以爬下来。入“根本定”也叫“安止定”,进入根本定好像进了房间,你就不能上下爬了。

在“近行定”能上也能下,在“安止定”不能上也不能下。

“初禅近行定”是心念的集中力达到了初禅的水平,不等于你当时进入初禅,所以上到“初禅近行定”,不等于进入“初禅安止定”。当你进入初禅,会有“进入”的感觉,整个人沉入在里面,这时若要上下,就必须从初禅出来,你就会有从里面出来的感觉。就是说“进去和出来”犹如进出房间,“上去和下来”犹如上下楼梯,是不一样的。

 

禅定之间的觉受差别处——初禅与二禅最大的差别是:初禅的心态有“觉”有“观”,很容易被声音干扰。初禅的人听到声音,心就乱了,所以佛说“声音是初禅的刺”。二禅的心态无“觉”无“观”,声音的影响,你都如如不动。

 

三禅和二禅的差别是:在三禅,你会觉得身体不存在了,但是感觉头还在,觉得全身很快乐,却不知道身体在哪里。到了三禅呼吸很微弱,有些人会觉得呼吸困难,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碍,一般是忧郁、易怒及紧张的烦恼造成气结檀中穴。有些人到了三禅心脏会跳快。为什么呢?因为,三禅的呼吸很微细。那些心没有力的人会觉得心脏负担不了,会跳得快一点。这样,他就应该在三禅多呆,慢慢地适应,最好是吃补心气的药。

 

上四禅,呼吸就要停止了。有些人会呼吸停止不了。他就只能留在四禅“近行定”,无法进四禅。你如果深入四禅,外面的声音是都听不到的,那是最好的四禅。如果一个人在四禅里面,听不到声音以后,这个人就可以进一步修第五个定。如果你只修到四禅“近行定”,还会听到声音,就没有能力进入第五个定。

 

禅定越高,定力越强,心念越细,呼吸越细,感受越快乐。但是,从三禅进入四禅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,那就是一旦你从三禅进入四禅,快乐就会立即消失,完全没有乐受——舍受。如果你们有经验过四禅,就会知道叫“舍念”,就是没有造作的“平等心”,四禅的心不造作,而且非常清净——念清净。

 

8、制心一处、无事不办——如果从初禅到四禅你都弄清楚了,以后不管你修密宗、禅宗,任何修法,你都可以用禅定来判断自己的心。修禅定好象是磨刀一样,切东西的效率,要看那刀磨得有多锋利,修行时心的效率就是入定有多快。如果今天你坐下来,连初禅都上不了,然而却要修大威德金刚、或者修大圆满、或者修禅宗,这样修任何法门都修不好的。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以散乱的心来修。明白吗?但是,如果今天你能进到四禅,那今天修任何法门都很有效,因为你清楚今天的心力,是以清净的心来修行。也就是说,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门,用不同的粗细的心力来修行,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样的。四禅的“清净心”,是修道人要去争取到的。所以,如果你的心无法平静就去参禅,你只是在胡思乱想,如此参话头、打禅七,是胡打,变成烦恼纠缠不清的“缠七”。为什么呢?心都不能安定下来,烦恼一大堆,是烦恼在“参缠”,还以为是“参禅”。修任何法门最终是要修慧要觉悟,而修慧之前要有“定力”。佛法说有慧没有定叫“狂慧”,“狂慧”的人烦恼很多,还说自己比他人有智慧。因此,把禅定掌握好的人,再去修炼任何法门,都是有所帮助的。如果一个人他不认识到定是慧的基础,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门,那么,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么心去修。我在这里再次强调:一定要修好禅定。


2

修禅定的大秘诀!(缘者惜之)





此文本是我授弟子的手机短信整理而成的,本来我不想公开,但见很多人修行数十年,总在浪费时间,所以我送几句真正修禅定真口诀与众人!
 
要入禅定的真口诀就是随便坐!坐得舒服,坐得开心,然后就是保持这种平常心,如果你的内心真的一无所求,一般坐十五分钟到半小时,就可以进入欲界定或者初禅前的禅相。
 
以上几句看似不入流的简单章句,的确是真口诀,只要你能以舒适的姿势坐着,然后保持着一无所求的平常心,一念不生的无求平常心,十五分钟到半小时,一般都会入到欲界定或初禅前的三种禅相。
 

欲界定就是心静久了,目前出现一幕幕朦胧的图像。一般入到欲界定是朦胧中看到大海、大湖等图像。或者是看到像烟雾一样的光。这是初禅前的第一个禅相。如果你定力再深,就可以看见月亮,再下去就是看见太阳。太阳过后是黑夜,名黑近成就心,再下去就是真正的禅定。传说中的炼精化气,断男女之贪欲是初禅中进行的。所以四果罗汉中的初果罗汉与二果罗汉证不到初禅,所未能断男女之欲。唯三果以上罗汉能证初禅,断男女之欲,是因为只有初禅以上才能谈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。

禅门丹法,就是主修保任,然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自然步步渐进。一念不生,无生法忍,就是禅门丹法的起手法。世尊当年有亲手所书丹经一卷,后传入中土半卷,后来连半卷也在找不到了。我寻了近十年,终于找到西天二十八祖,中土达摩祖师传至六祖的不立文字禅门丹法,佛祖心印。诸位不要说看永乐居士文章十年,不见我说一句真口诀,这回我说一次,不令真有智慧大德者求道无门。次第我略说如下:
 
初修一念不生的第一个阶段是定中见烟光,接下来就是月亮、太阳。这个阶级会出现的事相就是口水静久了满口,这个口水就是天一生水,就是精气神从自性中生,吞入下丹田,即是道家所说的添油接命,玉液还丹。此时用天眼内视,会见到下丹田有一放白光玉丹,故名玉液还丹。
 

华严经颂云:
 
有数无数一切劫,
菩萨了知即一念。
于此善人菩萨行,
常勤修习不退转。
 
华严经偈又云:
 
若人欲识佛境界,
当净其意如虚空。
远离妄想及诸物,
令心所向皆无碍。
 
六祖大师又云:
 
慧能无伎俩,
不断百思想。
对境心数起,
菩提恁么长?
 
以上偈所说,其实是禅门丹法的起手法:一念不生,三际托空,保持保持再保持,候口中甘露满口咽入,即是道门所说的玉液还丹。
 

故法华经偈云:
 
白玉齿边流舍利,
红莲舌上放毫光。
喉中甘露涓涓润,
醍醐灌顶滴滴凉。
 
也即吕祖《百字铭》所的“白云朝顶上,甘露洒须弥,自饮长生酒,逍遥谁得知。”
 




一念不生的第二个阶段便是密宗所说的炼红白菩提,道门所说的提铅降汞,卯酉周天,禅门所说的法轮常转。当然,法轮常转有二个情况:
 
一:小周天河车自转,炼化真火真水与阿赖耶识合一,故名法轮常转。
 
二:三元合一结大丹后,大丹日夜自转,故名法轮常转。
 
河车自转,大丹自转,可炼精化气可断贪,可炼气化神可灭嗔,可炼神还虚可灭痴。这步会出现的突出事相就是河车自转,丹田自转,真火升而真水菩提月液甘露从顶降。是故,陈泥丸云:
 

子时气到尾闾关,
夹脊河车透甑山。
一颗水晶入炉中,
赤龙含汞上泥丸。
 
翠虚篇又云:
 
醉倒酣眠梦熟时,
满船载宝过曹溪。
一才识破丹基后,
放去收来总是伊。
 
翠虚真人陈泥丸说的二偈是大药过关时的偈,他为何用曹溪水来形容金丹大药?而不用黄河水、长江水来形容金丹大药?原因很简单:道门内丹,实是禅门佛祖心印与道教阴阳五行之说的结合,然骨髓依然不离佛陀密旨。
一念不生的第三个事相便是玄关开,玄珠入鼎。这步是禅门丹法最重要最秘密的口诀,我查遍丹经数十卷,未见有一人肯说透,此便是禅门丹法与道门密宗丹法最大的区别。众人都知玄关极重要,以为出自道门。其实玄关一词出自佛陀亲书的《无名经》,经云:
 

“……脐下为下丹田,心下为中丹田,双眉间为上丹田……真气通过此三丹田……于夜静时,湛湛寂寂……拔迷雾,玄关开……悟心来……”
 
以上是玄奘法师密译的佛陀唯一亲书的《无名经》,是三世诸佛最高最秘密的心法。所以,我常劝人万万不可谤丹法,因为我深知丹法乃三世诸佛究竟了义的秘密法,谤之罪过重比亿万须弥。
 
玄关口诀乃禅门祖师祖祖秘密口口相传,因不立文字,故无文字可查。所以,玄关口诀我暂时只说三分一。
 
玄关窃乃道家所说的泥丸宫,玄珠乃元神,阿赖耶识,俗称的灵魂。玄关开后,当下即具五通乃至六通具足,甚至当下证阿罗汉果。佛陀在世时,很多大阿罗汉几天证果,当下证果,并能马上显大神通,是因为玄关开了。玄关内的玄珠就是禅门祖师所说的真种子,六祖说的“有情来下种”,丹落田成,有丹才有田,有真种子才能养真法身。在禅门丹法中,所谓炼丹,证果位,了生死,超凡入圣,是从玄关开,真种子落入丹田开始算的。此部分口诀古今少人说,但也有泄天机者。我择一二与众人。如呆堂禅师云:
 

应无所住生其心,
廓彻圆明处处真。
直下顶门开正眼,
大千沙界现全身。
 
以上所说的“直下顶门开正眼”就说玄关开后玄珠真种子从顶降入丹田。
 
张用成云:
 
一粒灵丹吞入腹,
始知我命不由天。
 

龙眉子云:
 
形如雀卵团团大,
间似骊珠颗颗圆。
龙子脱胎吞入口,
此身已证陆行仙。
 
龙眉子此偈所说非常真实。我的经验与龙眉子所说非常相,就是头顶一个白色的珠子像鸟蛋一样咕噜一声自然落入丹田。丹落田成,才是真的炼开始。我见道门丹经往往在大药过关前有七八节的修法,其实禅门丹法一二步就到大药过关,玄珠入鼎了。
修一念不生的第四步会出现的事相便是十月育圣胎。按以上一步步勤修,时时处处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“听而不闻,视而不见,心知妄想而不随”,接下来就会到达三元合一,三气合一,三魂合一的境界,成就大丹,进入十月怀圣胎的境界。
 

养胎之诀还是一句:一念不生,保持一念不生的心境到散乱与昏沉的中间。此便是圣人传药不传火候。真传口诀的火候谓“中”。中者,正念也。
 
修一念不生的第五步会出现的自然现象就是阳神出顶。阳神如何出顶,有何口诀?功夫其实还是一念不生。当金丹成熟成相,心静至极,就会“轰”的一声从中丹田升到上丹田,至雪白满天飞,囱门骨软,心静至极,就会“轰”的一声升出顶门。
 
当然,以上所说的修三际托空保任法的事相不是一座禅定中完成的,是一天天、一月月、一年年的步步渐进,非一步登天。修密道禅之人身体结构皆同,管你修什么法门,心静久了都会出现以上事相。梵语禅定即中文“静虑”也,所以心静者,皆能证以上次第,故佛陀云四禅八定乃三世诸佛必经之路,原因在于此。
 
以上丹道次第与四禅八定六神通要证到,除了要悟得“中”,悟得一念不生,三际托空外,做功夫的第一步就是站桩与坐禅配合,动静同修。修禅定静功的第一步找到自己相应的禅定姿势。
 

寻找与自己禅定的姿势方法如下:
 
你到十八罗汉堂、五百罗汉堂,一一试一下五百罗汉的入定姿势,然后选出一尊与自己觉得坐得很舒适的禅定姿势,然后把这尊罗汉请一尊回佛堂供养。这尊罗汉就是看守你从修禅门丹法到你成道的灵师。
 
千万不要执着于什么单盘双盘,此是后世的秀才兵书,害人不浅。入定不一定要单盘双盘,不要听秀才讲空头理论。十八罗汉,五百罗汉,每位罗汉入定的姿势都不同,行住坐卧,那个姿势不能入定?
 只有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修禅姿势,才能谈下一步的修证。众生个个根器不同,所以修禅定的姿势也是个个不同。希望各位能悟其中真旨。
 
另外,禅门祖师除了有心法口诀秘传,还有动功“易筋经”与站桩法相传。动功我就暂时不说,时间已经十分紧迫,希望大家能快点进入真正的修行之境,而不是研究阶段。
 

希望大家能明白,大道至易至简,真口诀其实很简单,只怕你信不过。佛说法四十九年,说八万四千法门,离不开一个静字,离不开一念不生。其实,一念不生,心无所求,便是真口诀,你信吗?你能坚持吗?
 
如果你认为我所说太简单,想找一本丹经参考,我建议你看看尹真人的《性命圭旨》。依我所证及禅门秘传丹法看,我所读过的丹经中,我认为说得最真实、明了,暗合佛祖秘旨的丹经是《性命圭旨》。我读小学时便看过《性命圭旨》,可惜因毫无所证,故读不懂。当我得禅门西天二十八祖,中土六祖秘传的丹法,并略有所证时,再回头看尹真人的《性命圭旨》,发现尹真人所说暗合佛祖秘旨,早知如此,我又何必白白浪费三十余年的青春?
 

要有所证,即生成就,我劝诸位放下门户之见,密道禅诸家都应该了解,抛开文字的迷雾,悟得真正的佛旨。



点 击 调病扬升寻妙缘

道炁开脉轮简说


道炁开脉轮  调病慧心净



天 地 根

心 性 命

存心养性·执中贯一

明心见性·万法归一

修心炼性·抱元守一


道可非名永恒,
炁化同体命生。
知灵灵知了了,
识来十八五蕴。

觉湛圆澄世界,悟开明德亲民。智行命运与共,慧止舍得安心。    

道 炁 禅 苑

我们的

🙏

道 者

理   也    乎

炁 者

能  可  乎

道,可。

道,非。

常,道!

夫道也者,位天地、育万物,揭日月、生五行,细入刹尘,大包天地,从无入有,作佛成仙……也者,果何谓也?一言以定之,曰也。



大学之明。明德。在亲民。

在止。于至善。

止而后有定,

定而后能静,

静而后能安,

安而后能虑,

虑而后能得!

(常明断句)

🔥

宇宙即是吾心,

吾心即是宇宙。

佛,觉悟

即是佛。
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
相由心生,万法唯心!

心本无生因境有。

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
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。

观自在…照见五蕴皆空。
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🌻

何期自性·本自具足,

本自清净,本不生灭,

本不动摇,能生万法。



性  能


道   法  术


玄者

可  也



其妙

莫名也



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,

还是要得道成仙,

都必须中脉通畅。

  ——南怀瑾

天地人

精气神

贪嗔痴

欲爱情

命心性

空乐明

最近新文点下看:

祝由术密受教材(珍藏)

如何“觉”

智商、情商~逆商

用能量、频率与振动来思考

你的伴侣,是你最好的……

自性能量与附体能量

财富~福报与修行

进食看情绪

天然的治愈力量

能量振频,决定命运

财入?门 福入?门

量子:运随心转

欲望~~精~气~神~




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

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

声明: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,内容转自网络,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,若想亲身实践,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。


道炁开脉轮 

道炁禅苑

天天传新文,弘道利共生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